106學年第2學期課程綱要

@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。
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, and shall not copy the textbooks arbitrarily.

一、課程基本資料
開課序號 2313 課程學制
科目代碼 PAU0039 課程名稱 中國戲劇與劇場史
英文名稱 History of Chinese Drama and Theater
全/半年 必/選修 必修
學分數 2.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: 2 小時
開課系級 表演學位學程(學)
先修課程
課程簡介 從藝術、體製、腔調等不同基準點切入,紹述中國戲曲的歷史發展概況,賞析不同形態的代表作,並討論劇場形製、結構及其與時代脈絡的關係。
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
1. 認識中國戲曲從古至今的變化 學士:
 1-1 能兼具表演藝術相關理論知識
 2-2 具備跨領域學習與應用的能力
 2-4 具備認知各式表演藝術的能力
 2-7 具有創意發想及實驗精神的能力
 2-8 具備掌握社會情緒變化及回應的能力
 4-2 透過藝術能量豐富社會價值
2. 分辨劇種、劇場的特色 學士:
 1-1 能兼具表演藝術相關理論知識
 2-2 具備跨領域學習與應用的能力
 2-4 具備認知各式表演藝術的能力
 2-7 具有創意發想及實驗精神的能力
 2-8 具備掌握社會情緒變化及回應的能力
 4-2 透過藝術能量豐富社會價值
3. 培養賞析、詮釋戲曲的能力 學士:
 1-1 能兼具表演藝術相關理論知識
 2-2 具備跨領域學習與應用的能力
 2-4 具備認知各式表演藝術的能力
 2-7 具有創意發想及實驗精神的能力
 2-8 具備掌握社會情緒變化及回應的能力
 4-2 透過藝術能量豐富社會價值

二、教學大綱
授課教師 陳芳
教學進度與主題

中國戲劇與劇場史

授課教師

陳芳

英文名稱

History of Chinese Drama and Theater

/半年

/選修

學分數

2

每週授課時數

2

開課系級

表演藝術學士學位學程

先修課程

課程簡介

從藝術、體製、腔調等不同基準點切入,紹述中國戲曲的歷史發展概況,賞析不同形態的代表作,並討論劇場形製、結構及其與時代脈絡的關係。

課程目標

對應系所核心能力

一、認識中國戲曲從古至今的變化

二、分辨劇種、劇場的特色

三、培養賞析、詮釋戲曲的能力

1-1能兼具表演藝術相關理論知識

2-2具備跨領域學習與應用的能力

2-4具備認知各式表演藝術的能力

2-7具有創意發想及實驗精神的能力

2-8具備掌握社會情緒變化及回應的能力

4-2透過藝術能量豐富社會價值

教學進度與主題(暫定)

 

第一週:導論

從先秦《九歌》至當代儺戲

 

第二週至第十二週 :

中國歷代戲曲與劇場發展:如宋金雜劇院本、宋元南戲、元明雜劇、明清傳奇等。代表作如:

無名氏:《錯立身》。

關漢卿:《救風塵》。

李開先:《園林午夢》。

洪昇:《長生殿》。

 

第十三週至第十七週 :

中國戲曲劇種源流討論:如梨園戲、崑劇、京劇、豫劇、歌仔戲等。代表作如:

《朱文走鬼》、《遊園驚夢》、《四郎探母》、《王魁負桂英》、《白蛇傳》等。

 

第十八週: 觀劇心得分享

 

教學方法

方式

說明

n   講述法

n   討論法

 

n   合作學習

 

n   實驗/實作

 

n   媒體融入教學

 

□其他:

 

評量方法

方式

百分比

說明

n   課堂參與

30

出席率、發言與討論

n   觀劇心得

30

課外觀劇一次,撰作心得

n   期末報告或展演

40

分組報告、讀劇演出(以腔調劇種為單元)

參考書目

曾永義:《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》。臺北:正中書局。1991

曾永義:《戲曲源流新論》。臺北:立緒文化。2000

廖奔、劉彥君:《中國戲曲發展史》。太原:山西教育。2000

陳芳:《戲曲概說》。臺北:時報文化。2002

 

教學方法
方式 說明
講述法  
討論法  
合作學習  
實驗/實作  
媒體融入教學  
評量方法
方式 百分比 說明
期末考 40 %  
課堂討論參與 30 %  
報告 30 %  
參考書目 表格內文; mso-tstyle-rowband-size:0; mso-tstyle-colband-size:0; mso-style-noshow:yes; mso-style-priority:99; mso-style-parent:``; mso-padding-alt:0cm 5.4pt 0cm 5.4pt; mso-para-margin:0cm; mso-para-margin-bottom:.0001pt; mso-pagination:widow-orphan; font-size:10.0pt; font-family:`Calibri`,`sans-serif`;} <![endif]-->

版權所有 © 202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